欢迎进入荣氏商业联合会网站!您是第 1528473 位访问者
注册   登录  




关于荣氏

无锡荣氏族益会的故事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追踪溯源

无锡荣氏族益会的故事 发布日期:2017-01-22 00:55:52    

无锡荣氏族益会的故事 明正德年间,荣氏先祖水濂公迁居无锡西乡,悠悠岁月,荣姓的女儿一一被嫁出去,外姓的女儿则不断被娶进来,年复一年,历经500多年,一个以姓聚居的江南巨族由此诞生,其集聚的山麓溪畔也就被称为荣巷,开设有荣氏女塾、公益小学、竞化女校、工商中学、大公图书馆,还有义庄、祠堂和医药局等,另有开原路、桥梁、梅园,巍巍成镇,形成了自我服务的小体系。   抗战爆发后,地方秩序大乱,族人离散,荣巷原有的公益设施大都遭到破坏,活动中止,自此至几乎整个上世纪四十年代,在战乱的环境下,荣巷如何自治?   成立族益会:人与财的集聚   1942年7月的一天,有位避居上海的长者荣明达,自沪返回荣巷故里,眼前所见,是战火留下的满目疮痍:虐政肆毒,奸匪横行,哀民嗷嗷,不得温饱,鳏寡孤独亟需救济。荣氏先辈早有告诫:“属吾族者,虽贫不弃!”(《原序》,《荣氏宗谱》第1卷,1935年冬)返沪后,他向避居沪上的荣氏族人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,并说了自己的想法——建立公益组织“无锡荣氏族益会”,以此来救助家族孤寒。这一首倡获得了荣蓉初、荣兰亭、荣得其、荣培锦、荣翰泉、荣孝范、荣作人、荣宝熙等族人的赞成。经过数度集议,时机成熟, 8月7日,他们假上海江西路421号申新纺织公司,举行族人大会,宣告无锡荣巷族益会正式成立。遗憾的是,该组织的发起人荣明达先生,此时病危已处于弥留之际,未能参会,不久即去世,但他的倡议,成为这一家族的希望。   荣氏族人19人,组成了族益会第一届委员会,其中7人为常务委员,由荣兰亭任主任委员,荣蓉初、荣条甫、荣孝范3人为保管员,荣方舟、荣瑞昌2人为监察委员,分设办事小组:总务、文书、会计三科,荣得其兼任总务、文书,荣作人任会计。1945年8月,形势变化,族人加入族益会的人大增,于是就改组委员会,设理事会,荣鄂生先生任理事长,荣德生等8人任理事;另设专门负责筹集资金的经济委员会,由荣鸿元任主任,荣毅仁等3人为常务委员,荣尔仁、荣耀馨等7人为委员。两会之下设立校务、保管委员会和干事会,干事会有干事21人,荣兰亭为主任,仍分设三科,荣得其依然兼任总务、文书,荣耀松任会计。1949年,荣耀松主编了《无锡荣氏族益会汇报》的小册子,让我们能一窥这个家族自我治理的实例。   族益会成立后,做事的前题即是募集资金。最初,他们目标募集基金20万元,经常费5万元,消息传出后,族人捐款踊跃,迅即募得基金23.05万元,经常费3.835万元,基本达到了预期。原本指望基金生息,以付开支,不料,由于货币贬值,物价腾飞,仅一年多,到1943年底,这笔钱就散用告罄。自1944年起,族益会改作每年度募捐一次,随募随用,一年为限,以免贬值。1944年募集中储券701.9万元,1945年募集中储券521.9万元加法币27.15万元,1946年募集法币6222.75万元,1947年募集2.07亿万元。因为物价涨得已是昨天与今天,上午与下午都不一样,所以,自1947年起,改为募捐实物,以大米为标准,有时不方便,就随时按大米市价折合成现款,并改作一年分两次募捐,且缩短从募捐到散发的时间。1948年,上期有21户认捐了大米244石;下期有38户认捐了大米308石,另外再募得孤寒临时救助金约合大米15石。在历年捐助过程中,除了荣氏族人不断增多外,不少外姓的热心人士,也慷慨解囊,加入到这一善举中来。   作育人才:“最重要及最迫切者”   “本会认为地方教育之举办,与经费之补助,为各项工作中最重要及最迫切者。盖作育人材,不但为国家培养元气,且与地方兴废攸关。” (荣氏族益会编,《无锡荣氏族益会会务汇报》,1949年3月铅印本,第20页。本文所引资料,除注明出处外,均摘自该书)。这既是族益会会员的认识,更是荣氏族人的共识。   抗战爆发后,校舍毁坏,弦歌中辍。在族益会成立之前,荣巷就有人开办了溪北和养正两所小学,校长分别为荣汉成和许浩然。办学经费不够,他们就到处化缘,依靠私人捐助艰难维持。荣氏族益会成立后,就接办了这两所小学,这样,学校遂蒸蒸日上。后来,两所小学各有学生毕业,而附近又无中学,各自开办,规模均太小,于是,族益会就再开设群益中学,地点设在“复庐”,该建筑中西合璧位于西浜150号,为荣鄂生所建的家祠,建筑之北为三间享堂,题匾“自怡”,左右门洞分嵌“枕经”、“蘼史”;中为楼厅三间,设藏书室,上题“绳武楼”,下题“耕乐堂”;南端东门房,西庖室,中为甬道而铁门,院内还植有雪松、广玉兰,是个理想的地方。当时每学期的办学经费,群益需大米15石,溪北和养正各需4石;另外还发放奖学金3石,这些全部由族益会承担。每年放暑假前,族益会还会组织三所学校的学生,举行混合竞赛,对取得优胜成绩的学生,再给予奖品,以资鼓励。另外,对于因家境艰困,无力上学的,族益会还创办贷学金给予扶持。荣姓子弟,由荣子威族长主持;外姓学生,由当地保甲长介绍。最多时,3校免费生发放大米25石,负担还是不轻。   抗战胜利后,群益中学搬到了1919年荣德生创办的原公益中学内,经费也就由荣德生在族益会之外独立承办,恢复到战前私立公益中学的办学状态,减轻了族益会的负担。到1946年8月,两小学合并取名为群益小学,取“群策群力”之义,不久也恢复了公益小学的名称。1947年秋,荣容之任校长,办学年余,即获好评,谓:“卓著劳绩!”这样,到无锡解放之前,两所学校,在校学生有1500多人,小学的费用每学期需大米150石之巨,连族益会的同仁们也惊呼:“值此时局动荡不定,今后经费负担,恐益将增重也!”   族益会支持的公益中小学,不仅满足了荣家子女的就学,而且住在荣巷的江南大学教授子女也随近就读,邑报报道:1948年6月12日,开原镇教育会主办全镇小学演讲竞赛,“据悉这次第一第二名的讲员,都是江南大学教授的子女,王应坤是王庸教授的女儿,薛松筠是薛教授的女儿,他们都在开原中小学读书,都是家庭教育很好的孩子。”(《开原镇私小演说竞赛》,《江苏民报》1948年6月13日)   扶贫帮困   荣德生作为家族巨富,给予族益会以很大的支持。1943年正月,避居上海的荣德生在战后第一次回无锡,他来到梅园山巅,“环顾湖光山色,依旧美好。时适微雨,不觉衣之湿也。”(荣德生撰:《乐农自订行年纪事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9月,第162-163页)在苦难动荡的岁月里,他与族里众人给予荣巷族人的,不仅是物质,更是信心。   根据日本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1940年底的调查,当时荣巷镇“无业”户数比例占12%,(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:《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况调查报告书》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37编,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,1941年2月)由此可见,孤寒人员还是不少。除了办学,族益会另外做了五件事:   一是“孤寒助金”。族益会成立后,对族内孤寒情况进行彻底调查,第一批被列入救助者的名单有50人,族益会派人上门挨户施分,给予每人每月大米1斗,儿童则减半。当时物价尚低,故每期仅需1000多元。不久,米价趋高,每份从25元,上涨到50元、100元,到1944年夏,终因款项与米价之比相差太大,只得减半发放食米。到了1948年,作为战前原来维持地方公益的家族组织荣氏义庄得以恢复,故其代表人荣方舟助捐18石大米,地方荣蓉初先生私人捐出1.5石,荣鄂生、荣培锦等也积极响应,使该善事得以延续。   二是“施诊给药”。荣巷地处无锡西乡,日常就诊问医多有不便,战前该镇就设有夏令施诊给药局。族益会成立后就恢复并接办了该局,由荣子威任局务主任,聘请沈亦苏为医务主任,并约请左近医生,分期担任内科、外科和针灸三科,这局一直坚持到1949年,为地方患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但该局按旧例只在夏季开办三个月,由此,族益会又聘请了两位中西医医生,遇有族中清寒患者,给予免费救治。   三是“施材义葬”。1942年冬,族益会向“同仁会”定购施材10具,并由族人荣奎甫施衣若干套,对去世的清寒无后的族人给予施材及服装,并代为葬殓。先后在横山购地两块,用于安葬;告满后,又在朱祥巷西首旗杆下购得地基一块,定作荣氏本姓公墓。对于外姓人,族益会也没有放弃,先后购备施材30余具,交由镇公所主持施给。   四是“受托保管”。族中有遗孤弱小,或因家庭纠纷,就将契约、单据等委托族益会保管,以利公平和安全。   五是“协助地方设施”。镇公所是政府基础组织,然而,在族益会成立后,每月还补贴资助其经费,名之曰:“请愿警补助费”,以期维护地方设施。族益会还对地方吸毒人员勒令戒绝,修浚东街及通东浜的沟渠,资助荣巷镇“救息会”添置震旦洋龙一具及皮带多条,调解族人纠纷,介绍族人职业等等,细碎点滴,尽力为之,不胜枚举。   严密的自治组织   荣氏族益会,虽然仅是一个家族的公益组织,但它抱着“办事若有成绩,捐款自能踊跃”的信念,建有一套严密的制度保障。   族益会制订了《章程》和《组织规程》,各十四条及十一条,以此规范组织的行为。该组织的宗旨为“办理无锡荣氏族务和地方公益事业”,因委员均避居上海,故会址也设在上海,但在无锡荣巷镇上设有办事处。   族益会设有理事会和经济委员会,所有召开的会议及讨论的议题,以应参会人员和同意人员过半数为有效。   理事与委员全部由最高权力机关“族人大会”选举产生,任期均为三年。两个组织均是每半年开会一次,事实上,不时还召开临时会议或联席会议,以应事急。族益会理事长的职责是:1、对外代表本会,2、召集本会会议,3、执行本会决议,4、执掌本会印信,5、接纳族人建议。看起来是权力小而义务多,只能算作牵头召集人。   下设干事会,具体承办事务,故所开会议要多些,一般是每两月召开一次,有21人组成,分设三科,第一总务科,负责筹备各种会议场所,办理各种庶务以及其他各科不管的事项;第二文书科,负责撰、拟、收、发及保管文件,拟发会议通知,记录会议内容,整理提案及决议;第三会计科,负责管理经济出纳,记载账目,编制经费报销及保管财产实况。这里看起来,职责分明,官少兵多,挥手的少,干活的人多,沽名钓誉挂名的一个也没有。  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,常常会遇到麻烦。如第一次散发赈米,虽然具体承办人荣子威、荣蓉初等破除人情,秉公办理,但还是有个别人“恣忌”;也有如1942年秋,平粜面粉,“讵贫苦户口,未得实惠,众口沸腾”等情况。族益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“内则秉承族中长老诸公之指示督导,外则端赖地方热心人士之赞助匡济。”专门订定《约章》,为避免歧义,将救助对象明确为三种,一是常年按月补助者:“鳏寡孤独、无人给养者;伶仃孤苦,无人抚育者;残废疾痛,不能工作者;及其他特殊情形者。”二是临时予以补助者:“鳏寡孤独、清寒贫苦者,及家无恒产,人口众多,而为人安守本份者。”三是黟除规定:“犯有乱伦乱宗行为者、犯有盗窃行为者、犯有作奸不法行为者,吸食毒品者、子女行为不正、明知纵者”等,一方面尽力把好事办好;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引导家族的道德规范。每逢清明、冬至两节祭祠时,族益会会将会务及收支公告于族人,还编辑《汇报》,以广览阅,取信于民。   义庄•族益会•现代治理   在抗战前,荣巷镇最大的自治公益组织是义庄,它位于东浜,“拥有田地百余亩,招募佃户租种。佃户缴纳的佃租,则被用于荣氏一族的社会事业的各项支出……每年由义庄发给该宗族的老年人、寡妇、孤儿口粮一担或两担;此外,作为学费资助,由义庄支付学费的其中八成。婚丧补助金则似乎从未有支出。义庄所属的房屋约有百余间,其中部分充作学校校舍……此种义举也可视为以荣氏族人为对象的社会事业的一部分。”(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:《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况调查报告书》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37编,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,1941年2月)它是基于公共土地与房产的慈善机构。抗战爆发后,义庄无法运作,于是新的族益会接踵而起,它超越了荣氏义庄,将传统家族自救机制向近代社会服务公平的慈善又跨了一步,它不再依赖“庄”,也不仅服务“族”,运行模式更趋于近代社会化,在社会秩序大乱的弱政府的时代,它实施了家族式自救,成为弥补政府管理缺失的有效补充,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   有学者指出:清末义庄的功能、组织和运行机制发生的局部变异,体现了宗族内部传统宗法性的弱化以及新的士绅力量的上升;抗战前后义庄和族益会呈现出了公益性、民主性逐渐增强的趋势,但土地改革打断了义庄的转型,并且在根本上铲除了义庄存在的基础。(汤可可:《近代无锡义庄的转型变迁》,唐力行主编:《江南社会历史评论》,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期,第134-146页)   在充分释放民间力量,完善社会治理的今天,培育民间活力生态就是一个很现实的期盼。   浙江余姚诗人施叔范曾评价荣氏族益会云:“有德者必享其荣!”









首页  追踪溯源  荣氏动态  全国分支  族益会  荣氏商会  基金会  商学院  企业家俱乐部  大事记  招贤纳才
版权所有:无锡荣氏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|   地址:中国江苏无锡  |  网址:http://www.rongfamily.com
您是第 1528473 位访问者   苏ICP备17000747号-1
X关闭
X关闭
 
QQ在线咨询

荣氏家族网
(QQ咨询专线)
2715976636